修心守正 一马当先
建设食品药品特色的新时代高职思政课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学校党委于同年6月出台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 年本)》,学校党委于同年12月出台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方案》。
2021年9月,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2年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被江苏省教育工委授予为“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2024年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被教育部授予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4年6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荣获全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奖。
一、体制机制健全 机构设置到位 专项经费充足
2009年,学校党委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在此基础上于2018年3月升格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6月,学校党委将原公共课教学党总支第三支部,升格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前后两者主体都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体教师。直属党支部成立后,进一步强化了党的政治引领,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务工作、业务工作完美地融为一体,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
学校党委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学校思政课建设办公室。建设办所涉相关事宜及时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校行政负责实施思政课建设,副校长直接抓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坚持把从严管理与科学建设思政课相结合,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两次以上向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汇报学院和思政课建设情况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党委会专题研究讨论。在发展规划、队伍建设、资金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会议决议都能够及时落实。学校建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机制。党委书记每年开学典礼上,都为全体新生上开学第一课,书记校长每年都带头随机听思政课,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按照规定给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党委书记每年都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或听取思政课教学工作汇报,或列席民主生活会,或与教师谈心谈话,了解并解决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学的实际问题。
学校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建设,把思政课建设列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列入学校“双高”建设计划,纳入学校党建考核、办学质量、课程诊改等工作体系,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学校构建宣传、教务、学工、团委等党政群团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大思政”体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的专科、4+0应用本科以及社会招生班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政课及其教科研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设有书记等支委共5人;行政工作设有院长、副院长、教务科长、思政团队带头人、分工会主席各1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负责人都是中共党员。
学校在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常运转的各项经费的同时,严格按照每名学生每年30元以上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的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且逐年增加经费。主要包括:先后组织教师赴延安干部学院、江西干部学院(井冈山)、恩来干部学院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修;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训、省培项目,参加省思政教指委组织的各个课程培训;组织参加教育厅思政处组织的院长、书记培训班;每周五下午要求教师收看教育部开展的“周末大讲堂”等;学校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它学院同等配备办公用房、思政类图书资料和社科期刊、教学课件以及办公设备等,满足教学及办公需要。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筹备思政VR虚拟仿真中心建设。
二、管理制度完善 课程设置合理 实践教学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多次集体研讨,于2019年凝练形成了“修心守正 一马当先”院训并设计院徽,作为思政课教师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达到凝聚共识、强化集体意志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先后制定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职责》《马克思主义学院备课、听课制度》等10多项规章制度,保证做到依规治院,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行。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强化激励机制,加强对教学大赛获奖、教研科研获奖等教师的奖励力度。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思政类选修课,开拓学生思政视野。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原理”“近现代史纲要”五门必修课程以外,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从“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以上课程均使用指定教材。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面面观”选修课;为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而开设了“读懂淮安”选修课;组织教师先后编写了校本教材《周恩来精神读本》《淮安红色革命史简明读本》《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概论》,并结合以上校本教材分别开设了“走近周恩来”“探寻淮安红色足迹”“爱国主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三门相应的选修课;目前正在准备开设“宪法与法律”选修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目标,一直致力于思政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持续开展了“一人一亮点”教学创新活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着力打造有思想高度、历史厚度、情怀温度和行动力度的思政“四度金课”,努力实现“师生心灵、历史与现实、思政与专业、理论和实践、校内与校外”之间的互联互通,增强思政教育的“引领力、感染力、渗透力、行动力、保障力”。思政课近年来改革创新教学而形成的成果“以‘五联五力’强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精神谱系教育创新与实践” 2021年获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9年出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开展读书观影、参观瞻仰、社会调研、主题班会、社会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覆盖到全体学生,分配1个学分。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打造“翔宇课堂”(取自出生于淮安的周恩来字“翔宇”)品牌,每年除了邀请多方面思政专家来校做淮安红色文化专题报告外,还经常性开展“行走的翔宇课堂”,先后组织学生赴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五德教育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淮安市党史陈列馆、张纯如纪念馆等淮安多个红色教育基地缅怀先烈。在不同现场,师生共抒“牢记使命 祝福祖国”,同咏“唱支山歌给党听”,吟诵“三行情诗献给祖国”,并将每次少数同学参加的沉浸式教学活动分别拍摄制作成视频,在每个班级课堂上播出,让全体学生共同沉浸于红色精神的体验中。开展红色影视周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建党大业》等多部红色影片,指导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多部励志书籍,最后,每个班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践成果后,分别派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学习实践心得。
三、建强“六要”师资 打造多元队伍 夯实思政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为标准,努力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夯实思政教育保障力。每年组织教师赴多个基地开展红色实践研修,赴市内外多处红色基地开展系列“党员教育实境课堂”,引导教师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弘扬红色基因,争做“六要”思政课教师,为深化教改育新人奠定思想政治基础。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要求思政课统一实行集体备课,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学校近两三年来,转岗、引进了20个新任思政课教师。对新教师,除了学校层面组织参加省级岗前培训以外,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有针对性地进行常态化教育培训。每年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省级或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示范培训或课程培训或骨干研修。学校积极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目前有3名博士,另有2名博士在读。
学校凝聚校内外多方力量,专兼并蓄,打造一支多元化思政育人共同体。近年来,按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年度目标要求,不断扩大专职思政课队伍的同时,在学校与淮安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框架下,本团队凝聚校内外多方力量,努力打造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为主,校党委书记校长、地方党政领导、社科理论专家、行业劳模、杰出校友、辅导员和兄弟院校思政名师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来源的兼职教师为辅的多元化育人共同体。三年来,以上师资已为学生做了数十场思政专题报告,其中,党委书记校长上《形势与政策》课,形成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思政名师等围绕热点难点释疑解惑,夯实学生信仰根基;地方党政领导和社科理论专家开讲座,拓宽学生思政视野;杰出校友回母校互动座谈,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坚定“三创”的信心信念等。
近三年来,学校在职称评聘工作中,已经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目前正在制定实施符合思政课职业特点的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已经将思政课在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学术成果范畴。学校积极落实思政课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并纳入校内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每位教师设置专项津贴500元/月,其中2个优秀教师标准1000/月。学校每年设立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等。
四、教育理念更新 教学方法突破 媒体报道广泛
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有了进一步的更新,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做学习的责任人、知识的探寻人、生命的主宰人;二是以促进学生成长为根本,强化红色精神谱系教育,以红色基因筑牢理想,“精神之钙”引领学生勇敢前行,多样化教学方法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三是以“三贴近”为原则,开展地方红色文化实践研学,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和学生生活密切结合,接地气的红色精神谱系教育使价值引领更有针对性;四是以实效为评价标准,强化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增值性评价,发现和肯定学生成长,健全综合评价,引导和鼓励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思政课教师近年来探索形成了“四式”教学法,使得教学成效大为提升:一是对话式教学,线上线下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重在平等互动,提高思政教育引领力;二是沉浸式教学,带领学生开展行走的“翔宇课堂”,重在身临其境,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三是融合式教学,教育内容力求紧密融合专业、融合社会、融合热点、融合生活,重在接地气,增强思政教育渗透力;四是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立足当前、立足自身,脚踏实地服务社会,重在投身实践,增强思政教育行动力。
思政课系列教改经验和特色做法受到媒体广泛报道,如“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3+2+1协同育人创新”“多措并举打造思政育人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多管齐下做好疫情思政”等,受到了《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业内知名媒体,以及《江苏教育门户网站》《淮安日报》等地方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以学习弘扬周恩来崇高品质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行走的翔宇课堂”已渐成品牌。组织学生赴红色基地缅怀先烈,师生同唱共祝祖国、共咏“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快闪活动的多个实践教学的视频新闻,受到《人民网》《今日头条》等媒体关注,每次点击率达数万人之多。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通过“对话式、沉浸式、融合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强化红色精神教育”的做法受到了“江苏教育”网站报道。
五、学生素质提升 教研水平增强 应用推广显著
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显著提升,使命担当意识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不少感人事迹,影响很大,具体是两个方面典型:一是“排除万难、刻苦学习”的典型:疫情期间,“西藏学生斯朗巴珍排除万难,爬山顶找网上课”的事迹,受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新疆学生刘克诚克服疫情困难,坚忍不拔回校学习,行程4510公里”的事迹,受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西藏学生次仁曲桑家住珠峰脚下的大二男生,每天早上4点骑6小时摩托找网络上网课”,受中央电视台、腾讯网等媒体报道。二是“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典型:关爱残障儿童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奖。“博学博爱博行”暑期教育关爱团获江苏省“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助残精准帮扶:关爱残障儿童,宣传防疫”受中国青年网报道。李青宇等4名同学获江苏省大学生“抗疫”先进个人通报表扬。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助残基地荣获“阳光行动”省级示范服务基地。类似典型事迹达十多次。
思政课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体现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其中,江苏省信息化比赛一等奖2次、江苏省形势与政策教学展示比赛一等奖1次、江苏省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次、江苏省微课比赛三等奖2次、“信仰公开课”省级示范课1次,淮安市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淮安市“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示范课展示1次。另外,团队获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次、三等奖2次等。以上获得的省、市级奖项中,有的通过电视、网络展示视频直播,对兄弟院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益帮助。协助本校财贸学院专业教师在教育部战疫思政比赛中获优秀奖1项,并在省教学微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1项;协助本校信息学院2门专业课程获得中国轻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这些荣誉都是思政团队协助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做出有益探索和实践的见证。
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促进教师教研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结出了累累硕果:承担了省、市、校级课题22项,其中,已结题11项,省哲社科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证研究”等影响较大;发表教科研论文18篇,其中,8篇论文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11篇论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被多次下载并引用,《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被下载697次、引用21次之多;《井冈山精神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启示》论文在中国轻工业职工思政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并获奖;《依托红色文化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以淮安地区为例》在市建党百年征文活动获奖。这些研究成果,为其他兄弟院校思政课从事教学改革及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另外,思政课还编写红色校本教材以及专著4部。
学校教学副校长在全国高职院校师资培训中,专门介绍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为全校专业课教师开发了课程思政“指导罗盘”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内外受培训院校教师的赞赏和借鉴。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了我校马院的“课程思政指导罗盘”以及《大健康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资源案例包》并借鉴此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