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为2002年设立的基础科政治教研室,2005年成立为相对独立的两课教研室,挂靠党委宣传部,2009年成立思政教研部,2010年并入基础教学部,2011年3月从基础教学部独立,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2018年3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3月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并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6月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前任部门负责人分别为卜红宝、刘晓娟,现任院长、直属党支部书记为赵慧。
(二)机构设置、师资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4个课程教研组。学院目前拥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相对较为合理,团结和谐、勇于奋进的教师队伍,共22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11人,博士研究生2名,另有兼课教师18人。各个课程教学团队师资构成合理,团队分工协作,老中青帮扶,整体教学质量优势明显。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上述3门思政课教学外,2016年起承担“4+0”应用本科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两门课程教学,2019年起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部门工作在教学常规工作的基础上,以各个课程教学改革发展为部门的工作重点,各个课程教学团队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强化课程建设。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教学 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培养导向,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方法,根据教学实际来不断 完善现有的教学途径,以满足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以及个人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工作特色及业绩
作为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陆续开展建章立制,做到规范管理,先后制定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办法》等近多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各项常规工作有序运行;加强规划引领,先后制定实施了部门“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参与学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方案中“德技双馨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大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 撰写与实施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定期组织学生赴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传承恩来精神,践行‘五德’风尚’”等大型社会实践教 育教学活动;开展“读书伴我成长”等专题系列讲座活动;开展“法制电影播放教育宣传月” 活动,推进法制平安和谐文明校园建设;推进成立多个大学生社团,开展“改革开放40年大家说”等系列活动;与团委联合举办“感悟改革开放路 砥砺爱国奋斗情”为主题的社会实 践活动;与淮安市妇联等联合举办“道德教育进校园、共创平安文明城”活动;参与淮安市百名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航计划活动;先后两次承办淮安市哲学年会学术研讨会;举办 “文化大讲堂”,邀请荀德麟等知名专家学者走进讲堂。
2019年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对照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本)》 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内容,稳步推进,开启了全面建设的新征程。2019年上半年,凝练形成了“修心守正 一马当先”院训,意在进一步凝聚人心、锤炼队伍,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在学校与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签署的合作协议框架下,扎实做好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打造以“翔宇课堂”为品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文化品牌;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推动 “一人一亮点”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学校“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制定了本院《2019年-2023年“双高”建设方案》,为未来几年主要工作指明方向。
学院专职教师能较为熟练地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每学期均有计划安排教师进行多媒体公开课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近三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其中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4 项;有80余篇教学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市级等相关会议上参加交流并获奖,获得省级、市级教学科研立项课题近20项;1人被淮安市政府表彰为“淮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1人的理论文章在淮安市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创建中获入选奖,被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表彰授奖,2人次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