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映江淮,云上忆英魂”之五:舍家纾国难的“革命母亲”——杨肖禹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13 浏览次数:10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淮安西门大街杨元记杂货店女主人杨肖禹,以柔弱之躯带领全家投身革命,被毛主席誉为革命母亲,其家庭被赞为革命之家。这位1891年生于扬州寒士家庭的女子,自幼受私塾父亲熏陶,饱读诗书。15岁嫁入淮安杨家后生育女,1923年丈夫骤逝时,最小的孩子尚未出世。这位坚强的母亲坚持送子女求学,引导他们阅读 新文学作品和报刊,她深受高尔基的作品《母亲》的影响,曾对孩子们说:“我将要像此书中的革命母亲一样,支持你们!”

“一二·九”运动爆发,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她毅然让在北平读书的二儿子杨述,把婺明、婺华到北平上学。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肖禹更不含糊,直接变卖了淮安城里50多间房产和杂货店,带着全家老小奔赴武汉、成都,一头扎进革命浪潮。在武汉,她女儿婺明、婺华和三子黄霖 送去延安,自己去成都干革命。

1938年,48岁的和大儿媳汪蕙芳 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安排下,她和长子杨道生 ,慷慨解囊,租赁房屋,办起“成都战时出版社”和“英文日报馆”,这里成了党的秘密活动点。中共四川省委经常来这里开会研究重大决策,有时长江局领导来参每每这时肖禹都亲自站岗、端茶送水、准备饭菜。她还资助好多仁人志士去延安或敌后参加革命,大家都亲切地喊她“救亡母亲”“革命妈妈”。

后来,大儿子杨道生遇难,肖禹忍住悲痛拒绝国民党利诱,带着家人流落四川隆昌,靠洗衣缝补维持生计。抗战胜利后,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杨家三代被接到重庆。周总理赞誉:你们全家参加革命,是一个革命家庭啊!后经组织安排赴延安,毛主席接见时再次肯定:杨家是革命之家,肖禹是革命母亲。到达解放区后,肖禹革命热情更加高涨,继续勉励儿女们增强党性、努力工作。

1948年9月3日,57岁的肖禹在西柏坡参加支部会议时突发脑溢血逝世。中直机关为其举行追悼会,田家英 撰写碑文,杨尚昆 代表中央致挽联。其子女继承遗志:长女杨婺辉 投身党的教育工作;次女杨晶明 抗战期间奔走延安;三女杨静 在晋察冀边区担任要职;二儿媳韦君宜 将家族事迹写入小说《母与子》,为中国和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新的革命母亲的形象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肖禹和她子女们的故事,就像一座灯塔,照亮我们新时代青年前行的路。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小家为大家。我们也应传承这种精神,胸怀国家,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