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
少年,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他为中国的美好明天而革命;中年以后,他为新中国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的,他就是世纪伟人、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12岁时离开家乡淮安去东北求学,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淮安这块生养他、哺育他的热土。无论在他的日记中或是作品里都曾多次出现过“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和“南望乡关归不得”“同胞兄弟各西东”等思乡怀旧的语句,其殷殷乡思、悠悠乡情跃然纸上。
1949年和1950年的夏季,淮河都发生了洪灾,尤其是1950年的大水,皖北区党委和苏北区党委都向中央拍发了灾情报告。毛泽东在看到 “不少是全村沉没”、“大水下来之后,人蛇争树,毒蛇咬人又致人落水”等悲惨状况时,难过得落了泪。他当即将此件批给周恩来,并亲笔题写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请周恩来抓紧制定治淮计划和落实治淮措施。
1950年8月25日,在周恩来亲自指导和参与下,水利部专题召开治淮会议。周恩来根据淮河流域的古往今昔,亲自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总方针。淮河,这条为害千百年的“害河”终于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服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淮安县委在1956年创办了新的《淮安报》。《淮安报》创刊后,人们期望有一个出自名人之手的报头,首先想到了敬爱的周总理。1958年7月23日,当时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专程赴京向周总理汇报淮安工作。王汝祥向他汇报说,为了适应淮安的经济文化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淮安县委已打算把周二刊《淮安报》办成日报,想请总理题写个报头。周恩来听了笑着谦虚地说:“我不会写字,怕写不好。”经王汝祥一再请求,他才诙谐地说:“既然是‘父母官’的吩咐,我也就只好遵命了。” 1958年7月27日,周恩来拿出了6张写在宣纸上的《淮安日报》4个字的报头题字,对王汝祥说:“老王,报头的字我给你们写了。我字写得不好,你们随便挑一张将就用吧。”王汝祥看到那隽永秀丽、浑厚有力的墨迹,十分激动,把6张题字都小心翼翼地收好带回淮安。从1958年10月1日起,《淮安报》改为日报,并正式启用周恩来题写的《淮安日报》4个字的报头。
半个多世纪以来,淮安人民每每看到这张报纸,就会自然联想到敬爱的周恩来对家乡的关怀,因为这是他留给家乡的一片深情,一片爱心,从而激励着家乡人民的学习和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以杰出楷模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努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当先锋队、突击队,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