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淮安历史名人故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十三:治学济世汪廷珍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22 浏览次数:10

乾隆二十二年,在河下镇估衣街倪家巷,诞生了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汪廷珍。汪廷珍12岁丧父,母亲程氏一人将其抚养成人。在母亲的督促下,汪廷珍刻苦读书,终有所成。乾隆五十四年,汪廷珍高中一甲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嘉庆年间,他当上了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后加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是清代少有的谥号文端的学问家,生平以教化士子闻名于世。

在治学方面,汪廷珍坚持文以载道,引导学子改进文风。

他博览群书,尤精于儒家经典,他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实事求是斋”,编著的文集叫《实事求是斋集》,以此勉励自己脚踏实地做学问,实实在在做人。

嘉庆七年,汪廷珍任侍讲学士提督安徽学政后,制定了《学约五则》:一是为辨清黑白,用“为人”还是“为己”将学术分开,有志之士要分辨清“毫厘”及“千里”之间的差别。二是端正根本,学者要以天下事为份内事。三是去伪存真,他要求评论文章必须要真实。四是要有敬业精神,以剽窃抄袭为业的,不能称为做文章。五是要自立,他如同父兄般谆谆教诲,为学生求学、进取引导方向。

他始终以诚为本,刊刻印制了试卷汇编,取名《立诚篇》。即便之后,官至尚书、太子太保衔等,始终秉持这五条学约,诚信育人,为清廷改进文风、政风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官期间,汪廷珍坚持秉公执法,惩恶扬善。嘉庆十一年,洪泽湖高堰溃决,洪水泛滥,漕运受阻,江淮地区数万灾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苦不堪言。嘉庆皇帝委派汪廷珍为钦差大臣和吏部尚书文孚亲临现场勘察处理。汪廷珍到达淮安后不顾旅途劳累,即刻走访群众,对河道治理情况进行明察暗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地方大小官吏沆瀣一气,在赈灾过程中虚报户口、私吞银两,治河时偷工减料,甚至假报功劳求赏。经过充分调查,汪廷珍掌握了一些官员贪赃枉法的证据,立即上疏弹劾,不久这些人即被处理。

从政后的汪廷珍,生活俭朴,在朝中从来不攀权附贵,而是为官正气,对贪污、献媚、阿谀等恶习十分痛恨,同僚见到他无不肃然起敬,甚至有的人把他比作汉朝的宰相公孙弘。三十多年为官之道,他始终权为民所用,惩恶反腐,深受帝王喜欢,百姓拥戴。在他去世后,嘉庆帝下谕旨称他为“人品端正,学问渊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学习汪廷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求学态度,树立表里如一、循名责实的存真意识,弘扬诚信正直、胸怀天下的立人精神,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争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