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淮安历史名人故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三:苏门四学士——张耒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11 浏览次数:33

北宋词坛中,有这样一位词人,他一生命运跌宕,却为官清廉,胸怀宽广,苦中作乐。他正是深得苏东坡思想精髓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

张耒,生于1054年,原籍安徽亳州,后迁居楚州,今天的淮安市淮安区。“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壮,习于淮而乐之。”这是张耒在《思淮亭记》中对籍贯和青少年时期学习成长情况的描述。

北宋时期的淮安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繁荣。当时,淮北属泗州,淮南属楚州。楚州、泗州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全国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楚州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地杰人灵的历史文化名城,张耒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快乐地学习着,成长着,度过了他无忧无虑、优游学进的青少年时光。

有一年,张耒到陈州即今天的河南周口游学,得到当时在此管教育的苏辙赏识,而苏轼来看望兄弟时,张耒得以谒见苏轼,颇受青睐,称其文章“恣意洒脱,淡雅情真”,自此便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并在苏轼的引荐下,应举姑苏,此时的他刚刚年满20岁。

为官后的张耒一直在江淮和河南等地游走,担任县级地方小官,一晃就是十多年。难得的是,张耒一身傲骨,正直刚毅,从不以私利行事。“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他在诗中以梅之高洁自比,表现的正是自己不随波逐流,不求媚俗的高尚品格,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畏艰难与坎坷,只求拥有心灵的高贵。

后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由于和苏轼的师承关系,在风起云涌的变法时代,张耒的人生际遇也和苏轼一样,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可谓是仕途坎坷,困顿一生。张耒接连被贬,处处受到刁难,甚至不准他在城内租房,连寺院也不准他安身,没奈何,他只能在城外的柯山旁租室而居,满目荒树枯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很是清苦。

然而,张耒对文学诗词的创作初心并没有随着人生的低谷而进入低潮,如果说,他的人生是一条起起伏伏的曲线,而他的创作则是一条横穿曲线的直线。

张耒一生创作的诗词、散文、史论近2600篇,其中光诗词就有近2400篇。不仅数量丰赡,而且旋律优美,苏轼曾有“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的评价。意思是说,张耒的诗词作品取材广泛,文风简洁流畅,气势豪放,挥洒自如,婉转而又含义深刻,这是作为老师对学生极高的评价。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的讲话中强调:“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

面对困难挫折,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学习张耒,坚守理想,保持初心,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绚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