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周恩来青少年故事 激励学生奋勇前进”之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326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跟随堂伯父周贻谦离开故乡淮安,来到白山黑水的东北。当年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以中国东北作为战场,使东北人民在外国军队的炮火和硝烟下遭受深重的灾难。战争的结果是在没有征得中国方面同意的情况下,东北的南部和北部分别成为日本和沙俄的势力范围。

日俄的军队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一切,给少年周恩来带来强烈的刺激。1910年秋天,他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这是一所比较新式的学堂,学习修身、国文、算数等10门课程。老师经常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机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一次,周恩来到同学何履祯家做客,那里是沈阳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子,正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村后的山上留有沙俄立下的碑,村东头的龙山上有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建的塔。这些碑和塔是日俄为他们自己建立的功劳碑,但也正是当年老人向周恩来诉说的血洗村子的铁证。

不久,回到课堂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们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周恩来坚决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

在历史教员高戈吾的影响下,周恩来借阅了邹容的《革命军》,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时,他在学生中最早剪去辫子,表示同清朝政府的决裂。

1912年10月,周恩来写下一篇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这是一篇现在保存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一篇文章。周恩来认为,中国要图富强,应该从根本做起,把教育办好。国文老师读到这篇作文后十分高兴,在卷末批了几句话:“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第二年,这篇文章被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1915年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以后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两书都先后收入了这篇文章。

东北气候寒冷,风沙漫天但是,周恩来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后来,周恩来说“我身体这样好,感谢东北的高梁米饭、大风、黄土、给了我很大的锻炼。吃高粱米,生活习惯改变了,长了骨骼,锻炼了肠胃,使身体能适应以后艰苦的战争年代和繁忙的工作。”

当时,周恩来还只是年仅14岁的孩子,前一年提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年又写下“吾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不能不说是少年立志、期盼“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生逢盛世,更应牢固树立“为中华之复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让个人“成才梦”与民族“复兴梦”相互辉映、愈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