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你当过家吗?你听过年仅10岁就当家的故事吗?今天,带大家走进周恩来童年当家的故事。1908年秋天,10岁的周恩来带着两个弟弟在亲戚的陪伴下离开了清江浦返回离别四年的淮安驸马巷的老家。家当已经变卖一空,随身携带的行李只是大都读过的嗣母陈氏喜欢的唐诗、宋词、笔记小说和历史故事。在码头迎接他们的是八婶母和龚表舅妈。
八叔父身有残疾,不能做事,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八婶母身上,靠在外给人家浆洗度日,这下孤苦伶仃的小弟兄三人来投奔叔父母,更加难以为继。如今只有四处借债、典当以解决燃眉之急度日。
靠亲戚施舍毕竟是有限的,跟城里的地主借钱,只能借一次,要是旧债未还,再去借新债,那就等于自己送上门去被嘲弄、被侮辱、被臭骂。最使恩来感到痛苦和憎怒的是,过去那些曾经和周家老一辈很要好的绅士之家,如今竟然另眼相看,非但不同情、不帮助,反而乘机逼债勒索。在回老家三个月里,已经看够了蔑视的白眼,听够了种种恶毒的笑声。
一天,恩来收到生父周劭纲从湖北寄来的信件,信上说,他因学识浅薄,能力不如人,又不愿意低三下四、阿谀奉承那些达官贵人,已被解雇一个多月了,只能寄居在远房的族兄家中。生父只能让恩来典当,或者卖掉家中的两间房子度日。
第二天,周恩来再次踏上去往当铺的路,嗣父嗣母的遗物典当光了,再去典当生母的遗物。看着这“永无赎日”的亲人的物品,年幼的周恩来内心在颤抖。
这年过年前恩来收到伯父周贻赓从东北奉天寄来的一封信和一张80元大洋的汇票。本来这些钱可以按照伯父的要求跟八叔父、婶母一家过个好年。可是,就像空气中有无数只眼睛,盯着这个破落的家庭,不到一天,那些要债要利息的财主、绅士纷纷上门。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周恩来和婶母只能将刚刚到手的钱,一五一十地交到债主手里。明天,周恩来只能跟婶母再次找家中的东西去典当。
1964年,8月2日,周恩来在一次家庭聚会时,向来京的亲戚,晚辈讲述自己身世的时候说:“两个母亲死后,我带着博宇、同宇从淮阴返回淮安,一屁股债,常有人到家里要账,要利息。我就到处典当、借钱。典当时还常被人家嘲弄,所以我是从小就尝到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从10岁到12岁,我当了两年家,在墙上贴张纸,把亲戚们的生日、祭日都记上去,到时候还要借钱去送礼。东家西家都要去,还要到处磕头......这家真难当!”
这种艰难、凄凉、悲苦的日子,对于当年还是少年儿童的恩来而言,唯一的好处就是磨炼出与他年龄很不相称的坚韧顽强的性格和忍辱负重的精神,以及对各种人的识别能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应当学习周恩来同志这种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的优良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披荆斩棘、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