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教师热议“大思政课”

作者:张力 发布时间:2023-05-17 浏览次数:174


516日下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开展“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大讨论,教师们在认真阅读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后,针对我院“大思政课”建设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以下是各位老师的发言:

李乐霞表示,我们要继续丰富完善选修程程,开发特色教材完善思政教材体系,从加强法治教育和红色文化弘扬两个切入口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使思政课活起来。

高健表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聚焦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大格局,重在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重在教学方法的改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平易近人的方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韩敏表示,“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更多的需要我们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上,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陈明明表示,“大思政课”的“大”,应该指的是时时处处事事都有思政教育的契机,人人皆可成为思政教育的参与者。“大思政课”的提出,其实是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所有与思政教育有关的人员、资源等因素,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合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专职的思政课教师还要遵循课程的基本规律,认真研究学情、考情,拓展思政课的内容素材和形式,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魏婷婷表示,“大思政课”强调将社会现实生活融入思政课,社会现实生活的有效融入应该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也需要我们时刻以六要思政课教师标准要求自身,精细化教学设计,强基础才能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姜兰表示,新时代青少年是在虚实多维时空场域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这是构建起学校、社会、网络等纵横立体多维的“大思政课”教学格局的客观要求。一方面,要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学校“小课堂”显性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社会生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上好“大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刘宝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论断为各级各类学校开辟立德树人新路径、探索铸魂育人新办法指明了方向。作为思政教师,应该站好思政课堂,通过开展思政实践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顾习龙表示,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

张蓓表示,大思政教育要全社会形成统一共识,共同为大思政教育构筑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让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场景交相呼应。

姜莉莉表示,大中小学要跑好“接力跑”。思政教育受众群体大、年龄跨度大,认知和接受能力差异大,大中小学不能各自为战,让教学内容“来回翻炒”,各个阶段衔接融合、由浅入深才能让真理的味道入脑入心。

黄志国表示,大思政教育要和三全育人理念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在信息时代和自媒体环境下,尤其要抓好网络阵地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牢固占领网络阵地制高点。

项杰表示,深刻把握好“大思政课”的内涵和外延,树立“大”思政课的育人理念,立足岗位和要求,践行“三教改革”,发挥好协同育人作用,探究高职“大思政课”实践路径。

胡悦表示,“大思政课”建设,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格局,通过教学制度、方法、思想、教材、师资上的不断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重塑,更好地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张庆林表示,我们要充分发挥周恩来纪念地红色资源优势,深化内容、手段与方式方法创新,赓续“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在推动党的理论武装、大思政课建设、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中,大胆闯路,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大思政课”建设实起来,让我校大思政课教学特色品牌亮起来。

魏艳清表示,我们要充分运用周恩来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淮安当地红色资源,持续性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将课堂教学延续到课后,促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周晓爽表示,凝聚众智、久久为功,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于新雨表示,构建思政课堂和社会实践、网络空间的思政教育大阵地,推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结合起来,用网络空间的新阵地为思政课持续拓展空间,用日新月异的新思想丰富思政课,让思政教育在时间上无时不有、空间上无处不在,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张力表示,上好“大思政课”要巧用社会热点事件,选取与学生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案例,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把“大思政课”讲到学生的心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王梓琦表示,“大思政课”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校小课堂理论教育把基本理论和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增强学生的理论认知;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深化学生对社会实践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进而深化、增强和巩固对思政课讲授的基本理论的认识、认同。

徐姣表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可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同时吸纳社会各界代表性人物走进思政课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陈晨表示,“大思政课”要积极用好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积极应用VR技术、AR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等手段,实现沉浸式思政课教学,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李一新表示,“大思政课程”的实质是增强思政课的社会生活内涵,拓展思政课的教育资源,教育场域、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以求提高思政课教育效果。我们要立足校情、市情挖掘特色思政素材,要紧扣“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统筹运用科学系统的理论阐释,生动具体的实践情境,灵活多样的网络赋能。

任艺表示,打造日常思政教育品牌活动。学会将身边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组织专题教育,比如四月份的国家安全教育日,五四青年节等等,开展学生读党报、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知行大讲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专题“思政大课”。

季俊晖表示,加强和改进“大思政课”教学,要优化内容供给。伴随着网络发展,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增,这对教育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情绪感受,避免空洞教学和热点滞后等问题,更好地凝聚学生、引领学生。

李鑫表示,“大思政课”需要健全多元育人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发力;此外需要立足学生需求,利用好现实和网络资源,切实做出实效。

杨金鑫表示,如何将“大思政课”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有获得感,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建立合理的育人评价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深入思索。

陈天驰表示,“大思政课”之大,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树立大视野、建设大格局、汇聚大资源、筑牢大阵地,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提质增效。

于倩表示,大思政课的“大”主要指教育主体之大,教育内容之大,课堂容量之大。我们要切实贯彻“大思政课”理念,遵循“大思政课”的运行逻辑和建设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