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党的精神谱系,献礼党的二十大”之十:青藏铁路精神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1-07 浏览次数:397

同学们好,这里是淮安高职院校“宣讲党的精神谱系 献礼党的二十大”接力讲第三十七站,今天的主题是“青藏铁路精神”。

70年前,新中国动用4万多峰骆驼向西藏运输物资,平均行进1公里,就要消耗12具“沙漠之舟”。如今,一条钢铁“天路”绵延千里,列车一日便达,为雪域高原送去了安康。苍茫雪域,巍峨昆仑,见证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伟大的工程实践中标注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历史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个断言——1958年9月,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同时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始大规模勘测。但经历缓建、停工、复建,直到1984年西格段才建成通车。受限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因素,格拉段只能停建。一组组数字,记载着悲壮与残酷,诠释着何为“生命禁区”:1953年修建青藏公路时,平均每修1公里就有1人牺牲;1985年公路改建时,一个工程部门在三个月里,仅止痛片就用掉13万片;海拔高于4000米的线路超过960公里,极端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

2001年6月29日,经过多轮论证,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工程正式开工。十万筑路大军满怀建功立业的壮志,迅速集结,高擎“筑国脉、架金桥、扬国威、促团结”的旗帜,坚定地迈向“生命禁区”。面对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这是一场与恶劣环境的斗争、与技术瓶颈的较量,更是一场精神的淬炼。

战高寒。铁路沿线平均不到10公里就有一座医院,工人生病在半个小时内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在风火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填补了世界高海拔制氧技术的空白。十万大军、五年征战,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说:“这是中国在高原病防治方面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

斗冻土。冻土,土木工程界的世界性难题。为了攻克550公里长的冻土层,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耗时45年,测取了1200多万个涵盖高原冻土地区各种气象条件和地温变化的数据,凝结成29项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国冻土观测的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建设者又通过以桥代路、热棒降温等方式使冻土层“恒温”,确保了冻土区段最大沉降量控制在50毫米以内,96%的路基年沉降量在20毫米以内。

护生态。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中,为了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国内第一次实施铁路全线环保监理制度,第一次设置专门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并开设高寒草甸人造湿地的世界先河。目前,青藏铁路沿线绿化长度已达到805公里,绿化面积775万平方米,相当于修建了1085个标准足球绿茵场,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天路”。

一流的勘察设计、一流的施工技术、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水平……青藏铁路以众多的“一流”绘就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铁路建设中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风雨无阻向前进。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发扬青藏铁路精神,敢于挑战极限、攻坚克难,不向风险挑战低头,不向困难艰险让步,顽强奋斗、自强不息;坚持勇创一流、开拓奋进,以攀登高峰的志向,以追求卓越的恒心,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