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夏和青年教师谈一谈如何面对第一次课或者第一节课的问题。青年教师无论是第一次走向讲台上第一次课,还是承担的教学任务面对新的教学对象上第一节课,心情都是很复杂的,既有想大展宏图、使自己的所学有用武之地的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也有面对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对象、内容、环境等等)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与忐忑不安的感觉(其实很多的老教师假期即将收假、准备开学上课时也经常有一种无名的烦恼)。一方面想表现得好一些、想一炮打响,但另一方面又由于经验的欠缺而产生的“怕”的想法,怕自己准备的不足或不充分、怕自己对于课堂的掌控力不够、怕学生难以管理不接受自己、怕准备的内容不够讲(老教师往往容易拖堂,新教师由于紧张讲的太快),作为思政课教师教学中还有一项最怕的,就是“学生提问”。就像老师提问学生一样,对于教师而言,你是有准备的而学生则是无准备的,当然现在的学生面对教师提问的时候心态尤其的好,不会就是不会,毫不掩饰。我记得过去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如遇教师提问自己回答不出来的话,那是多么的尴尬、多么的“丢人”。同样,学生带着问题来提问教师,从经验和功底的角度看,有些问题能够被教师化解,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问题有些理论性、现实性都特别强,泛泛地回答或者仓促的回答,都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这也是教师们都害怕学生问问题的缘故吧。
一、我自己第一次上课和上第一次课的感受
其实,回顾自己走上教师岗位第一次讲课和讲第一节课的时候,也是紧张得要命,甚至浑身出汗、面红耳赤。我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也不善于在公共场合发言,有时候是赶鸭子上架逼出来的,因为自己多多少少也算是个学生干部,你得组织活动、你得主持活动,有时候自己也是紧张的睡不着觉,要提前做很多的功课,最后还是出现一些不圆满的结局。我的第一次上课有几次印象较深的情况:
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上课,是我在大四教学实习的时候。我们的实习地点在西安市东郊纺织城红旗水泥厂子校,给我的任务是当时初中二年级的政治课——社会发展史,准备45分钟的一节课(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完整地上过一节课)。面对初中的学生,在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在我们实习小组十几同学的帮助下,第一次上课几乎是在背稿子的状态下完成的,全然考虑不了听课者的听课状态,只当是完成任务。与今天的青年教师相比,无论是理论功底还是教学表达差远了,但毕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逐渐地成长、成熟。
我真正作为教师第一次上课,是我参加陕西省委讲师团赴安康支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安康,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尤其是教育资源奇缺。我们分配至安康师范学校(中师,现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承担二年级六个班的政治课,我印象中的课程名称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和大学本科开设的社会主义建设课类似)。我是第一次系统承担一门课、第一次面对六个教学班的学生、第一次面对比我年龄还大的进修的学生,也是在一学期的紧张状态下度过的(第二学期还一些了),但这个经历对我整个教学生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被上级领导听课的第一次,是在从安康刚刚返回学校正式上课没多长时间,当时的电子工业部人教司领导来校检查工作需要听一节课,全系有课的教师只有我的时间是符合要求的而“中签”。那时候,部里领导、加上一大群校领导、教务处领导听课(比今天思政课教师面对的听课的阵仗大得多,我一个新入职的普通教师被抽中所承担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好在当时的学生还比较的配合(也是有安排的),较好地完成了听课任务。但是今天想起来,在教学设计、教学深度、与学生的互动、课程的管理等很多方面也留下了挺多的遗憾
我第一次被学生提尖锐提问的课程,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政治风波”中。当时我承担的课程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的内容恰恰都是涉及当时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正处于改革开放对人们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的时期,加之苏东剧变。当时的学生应该还算是喜欢思考的一代,他们把由于社会的变迁所带来的如此众多的“为什么”,一股脑发泄在我们的课程与课堂当中。而那个时候,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处于非常年轻的我,再加上缺乏教学经验,面对这些问题、甚至是咄咄逼人的问题,要么回答不了、要么学生不满意。可以想象那时的我处于何等的尴尬境地。
所以,一名青年教师第一次讲课和讲第一节课时,既要努力争取讲好课、打开局面,同时也要做好讲的不理想、学生不认可、别人的指指点点的心理准备,经历得多了,自然也就成长了。那么,应当如何备好、设计好、讲好第一次课或第一节课呢?
二、认真准备,做好第一次较为完美的“亮相”
这里借鉴戏剧中的一个词:“亮相”!戏曲表演艺术有一个独特的招数,无论话剧、歌剧或者其它的表演艺术都是没有的:这就是演员表演的“上场亮相”。不管生、旦、净,丑,在第一次出场的时候,都要在“上场口”站那么一下,亮一个相。别看这只是短短的一个停顿,对于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的演员出场,一招一式,光辉四射,神采夺人,使全场精神为之一振,被他牢牢吸住,神向往之,下面的戏,就容易见好。有的演员上场,照例走出来,停一下,毫不起眼,暗淡无光,观众对他的出现,都没在意,漠然视之,甚至还泛起一丝失望,几许沮丧,下面的表演,要赢得观众,就费劲了。正像内行有一句话说的:“你往那儿一站,就知道你吃几碗干饭。”在他们眼里,有没有“角儿”(大演员)的“份儿”,单从你的上场亮相,就能掂量出几分来。其实,教师的教学与表演无异。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面对的都是全新的学生。如何做好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对于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能否留有较为深刻的印象都至关重要。新的学期开学、新的课程开设、新的教师出现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都会有一些猜测,多少有一些“猎奇”的心态。当教师出现在带着探究心态的学生面前,教师的仪态仪表、言谈举止都会成为学生在心里品头论足的话题。人人都期待能够遇到好老师,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是好的老师呢?作为学生他们无法选择学校为其配备的任课教师,但不等于学生会被动地接受这种安排,他们理想中的教师固然和教师的名头(职称、在学校的名气、颜值等)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学识、人品、对于教学的态度、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等等有关。因此,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怎么设计好开场白不是一个随意的环节。
三、上好课的关键在于做好第一节课程内容的设计
如果讲完了开场白,接下来应该讲什么内容好呢?我听过一些老师的第一节课,他们在和学生打过招呼见过面之后,就直接进入本门课程的具体内容的教学之中。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的,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因为,短暂的亮相不能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轻视、误解。绝大多数学生在上思政类课程之前都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来的,学生这些课程对于自己的成长、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是没有用处的。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来上课无非是能够争取考试通过拿学分、拿高分;二是将来考研多少还能够用得上,等等。至于国家开设这些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等,他都没有直接的感受。老夏认为,与其为争取时间而讲一些学生听不进去的具体内容,倒不如利用第一节课来务个虚,我是这样来安排我的教学内容(尤其在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
第一,讲一讲自己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差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而非某一个教师能够左右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全国都一样,再怎么努力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我觉得这未免过于消极了,人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我常常有这样的体会,讲好一节课、得到掌声是完全能够做到的,但是每节课要都得到学生欢迎那就困难了。说明教师个人的努力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结合自己从教三十年的体会,向学生传递:一是坚决不照本宣科,每一节都是自己对于教学大纲、教材在创造的结果;二是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三是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让学生亲身感受来抵御垃圾信息对事实真相的干扰;四是教学内容的少而精原则、管用的原则(不是包打天下,而是教会学生认识问题的客观判断力,哪怕所讲内容对于他有那么一点点启示也可)。
第二,讲一讲自己的教学态度。在当今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中重科研、轻教学的指挥棒下,传说中的“教学是公家的田、科研是自留地”的说法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现象。教师的学识、讲课的技巧都有差异,但做好教学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的教学态度,一是要遵守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政治要求,本着“研究无禁区、宣讲有纪律”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和进行课堂的讲授;二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绝不把课堂或讲台作为宣泄自己情绪和发泄自己不满的场所,不向学生传递负能量;三是绝不做误人子弟之事。当前我们有一些教师将教学活动视为儿戏,不备课、讲课具有随意性。我们可以设想,假如自己的孩子在西电学习,作为家长那个不怕遇到不负责任的教师;四是对教学应当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我印象中刚刚参加工作时,作为年轻的教师想要获得教学的机会是比较难的,经历较长的助教阶段、经过反复的试讲演练才能获得站上讲台的机会。我非常敬佩我们的老校长梁昌洪教授,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对于教学的认真态度、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所做的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每一节青年教师教课竞赛中的精彩点评,都展现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三,讲一讲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我们的课程是以专题教学为主开展的,但是,如果不能将本门课的整体内容与框架结构向学生讲清楚的话,学生对于我们这门课程的认知和形成的知识应当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因此,在第一节课中,我也会花一定的时间跟学生讲一讲本门课程发展的来龙去脉;讲一讲本门课程全部内容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关系;讲一讲教材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在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的想法与可能的做法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讲一讲自己的具体教学设计及其对于学生的要求,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于教师在本学期的教学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总之,第一节课上好了,学生能够接受和欢迎你、至少不抵触你(主要是心理抵触),下来的课就相对好上一些。如果第一节课不很成功或者说有些新教师第一次上课过于紧张、发挥失常、把本来准备好的内容和设计好的环节都没有展示出来的话,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扭转被动的局面,尤其是教师自己在心理上的“阴影”。希望十分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上观点纯属于个人感受,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同仁批评指正。
在教学中,教有良法无定法,他人的经验只可以借鉴但不可以模仿,因为环境因素的差异太大了。今天的思政课教师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想解决教与学之间的天然隔阂问题也是蛮拼的,什么样的招数都在使。有些招数只是逗学生一时之乐,属于“挠挠”!真正能够接近和触动学生的往往是碰到了他的内心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共鸣点”一定会有但是不知道在哪儿?广告界流行着一个段子:对于商业广告来来讲,至少有50%的投入是白打的,关键是谁也不知道是哪儿50%有用或者白打!虽然我也不知道学生的痛点在哪里,随着我的年龄与当代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代沟问题必然会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障碍。但是不去努力地探索学生的内心需求的话,被学生拒绝、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是必然的。
当然,拉近与当代大学生(00后、甚至05后了)的距离,不一定要靠把戏式的表演,可能娓娓道来会比声嘶力竭会更有效果。论时尚、论潮流,我与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差距太大了(但不代表我会放弃追求,至少要表现出我不是一个落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