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夏与青年教师谈思政课教学(6)——尽量别老想走捷径!

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 发布时间:2022-02-14 浏览次数:373


其实,这篇文章在之前已经推送过了,这次是为了配合“老夏与青年教师谈思政课教学”的系列活动,又拿出来做了一些修改,也是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关注并引以为鉴。目前社会上因各种原因、当然也包括利益驱动的因素的影响,各种主体借助各种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集成化,表现最为突出的应当是教学用PPT,也有教案、教材培训、课程展示、一流课程和教学成果申报、教学技术使用等等,应有尽有,等等,为初涉职场的青年思政课教师提供了相对比较详尽的教学资料,为其尽快熟悉教学内容、尽快地适应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是,是不是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提供的培训+教育资源越完善,他们的成长就更快一些呢?从我个人的直观来看,这种保姆式的培养,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而言更多地会带来一种“隐忧”或者说“隐患”,因为他至少让我们的青年思政课教师缺少了独立思考有些问题的能力和自己亲自动手做教学准备的机会,比如最为常见的就是“索要别的教案、教学PPT”的现象很普遍。不论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为青年教师提供如此完整的教学资料、教学资源、现成的教学课件,到底是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还是不利于其的长期成长,的的确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教学,都应该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对于青年思政课教师而言,从他们读硕士、读博士、做研究,经常告诫他们的是一定要做到“板凳要坐得十年冷”。这也是王国维先生提出治学的三种境界 吧: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这三重境界讲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治学做事必须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凳、经得住等待,急于求成做不了学问的。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过,当前我们思政领域的一些有成就的专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几十年的坚守,浪逐潮头、来回摇摆是成不了事儿的。对于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亦是同样的道理。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追求速成是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尤其是青年思政课教师。在党和国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和政策支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有了明显变化。据教育部资料统计,截止到202111月底,登记在库的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其中专职教师超过9.1万人。与2016年相比,思政课教师总数增加6万人,其中专职教师增加4.5万人。同时,9万多名专职思政课教师中,49岁以下教师占77.7%,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72.9%,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2021年,思政课专职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有17866人,比2016年增加8486人,增幅达89%。高学历、年轻化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新状态。而且按照“1:350”的倒计时要求,2022年青年思政课教师的比例还会大大增加,这也是大幅度引进思政课教师的最后一年。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的青年教师从学生状态走上了教师这个岗位以后,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站稳站好讲台,就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他的主要的职责首先是讲好课,培养好学生。但是讲好课不是仅仅只是凭嘴皮子利索就行,它是需要有一个从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有一个整体教学设计、借助有效的资源和手段、构建科学的评价等闭环。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青年思政课老师来讲要求是非常的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程要求高。从立德树人的要求到课程内容本身,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达成这么一个目标是非常难的。二、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必须要有一个磨砺的过程现在的现实环境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上、在优质课程的建设打磨上失去了耐心、显得十分的急躁。第一,对青年思政课教师要求过高是促使其走捷径的主要原因。当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要求的,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特殊”“作用特殊”“环境特殊”“要求特殊”。对于刚刚走入教师岗位、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而言,一是他们仅仅有一定的知识和理论的训练(注意他们已有的知识与理论与思政课所要求的知识和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一定匹配)、大多数新入职的教师是没有教学实践体验和经验的;二是讲好思政课除了要有基本的理论功底(个人认为,除了具体学科的要求之外,还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史”的基础),更加看重的是对于课程的全面理解和感悟(包括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这一点是新教师的瓶颈。这就决定了新教师从一般的学生阶段到要把课程讲成有“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文化厚度、创新力度”的课程在短时间内(特别是他还基本处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感性认识阶段)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现实却要求他们必须达到;有时候领导们听了他们一节课就有可能否定马院的全盘工作、甚至有可能影响青年教师的前途。形势迫使他们要去寻找捷径。第二,青年思政课教师对于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促使其寻求捷径。教学工作往往一种隐性的投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教师,凭借的是职业道德、凭借的是良心,付出多少辛劳,甘苦自知。况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大多数得不到认可的。而且教学绝对不是将教材的内容搬至在课堂上、凭借教师的嘴皮子就能够把课上课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绝对是一个专业活,要求精术业、讲专业。而思政政治理论课更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准备的,因为,要把思政课讲准确、讲透彻、讲生动、讲得让别人相信,是非常难的事儿,尤其是要改变别人的思想。但是,青年教师到岗之后,有些学校是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行政的、公共的事务;而大多数青年教师则是背负着“科研”“论文”的考核压力,致使青年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的认知必然导向后者,教学是公家的田、科研是自留地,做好了名利双收。我们虽然在进人之时重点要求新进教师首先要上好课、过好教学关。但是现实往往促使教师不会将主要的精力置于教学上,的的确确有一部分教师混教学的情况存在。第三,网络与资讯的过度发达,导致青年思政教师产生了惰性。现在我们的青年教师面对的教学环境、拥有的教学条件真的是太优越了。回想我们刚刚入职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太多的科研压力,但是青年教师基本上没有课程课上。我刚工作的时候,每年也只有2-3个班、大约90个课时的选修课。没得课上也是很急人的。当你承担了教学任务之后,教材、教辅都非常难找,,更不要说什么现成的教案、PPT、各种教学资源。教案都要自己要亲自有笔书写,而且一遍一遍的改、一遍一遍的试讲,等到真正走上讲台时,都有一个基本的训练。我个人在教学上有一个比比人多了的“磨砺”——就是下基层执教。过去条件是比较艰苦,但它却促使教师仔细地研究教材、认真地打磨课程、不断地揣摩教法、有心地选择案例、真心地跟人听课等等,这一系列环节虽很原始,但它却让青年教师理解了教学过程与环节,特别是促使了教师的思考。但是现在的手段发达、资讯丰富,使青年教师不用花太多的气力,反而感觉教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儿。第四,思政课教学的过度展演和激励,诱发青年教师急于成功。在过去不重视教学的年代,青年教师要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突破,就得把全部的精力投在写论文、报项目上,根本无暇顾及教学。对于教学来讲,绝大多数教师仅仅把它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得过且过。现在从大环境到政策都开始重视教学工作了、尤其是重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大多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讲课竞赛来实现的。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渴望成功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何取得成功、一些所谓的成功对青年教师本身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现实社会的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快餐”、速成,这种思维必定影响着青年教师的判断与选择。其实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超常规发展也是有的,但是仅限于少数。而且从成功学的角度来看,一些速成的成功往往是不牢靠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速成的捷径事实上是没有的。作为教学而言,初入教坛的青年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与感悟,大多数情况是通过在理解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写教案、制作课件也是在慢慢消化课程,再到课堂教学,即使一种实践,也是一种检验。青年教师就是在这样来来回回的演练和打磨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现在一些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能够立刻出效果的各类展示性竞赛。特别是一些学校对这一类展示性的活动给予了很高的奖励,从而诱使了部分青年教师不愿意打基础、就想一战成名。这种忽略了过程、只追求结果的短期行为,对于青年教师来讲肯定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对于青年思政教师成长而言,学校、学院希望他们出成绩越早越好。尤其是能够为学校带来高显示度的标志成果;从教师个人发展来看,由于“内卷化”加剧,大家都想尽快地脱颖而出,这些都能够理解,但是不想下功夫、想少下功夫来获得更高的回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正如片头的名言警句——这世上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