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成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选择、特别是初次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其心情应该是多样的,至少有两种心态,一是兴奋,二是焦虑。
所谓的“兴奋”,是因为从此自己告别了学生生涯实现了身份的转变,从育人对象转变为育人主体,从学生变成了学生口中的“张老师、李老师”,身份、称谓的改变,一种“为人师”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不由得使我们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对于自己过去的求学经历、学业生涯就像过电影一般的在脑海中闪现。一些人胸怀抱负,也准备将自己十几年学业生涯所积累的“知识”在找到的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和面向对象好好地发挥一下,大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职业理想与抱负。所以,青年教师入职之后往往有热情,他们非常希望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事儿”做好,对于工作与环境既处于一种适应的状态,同时又没有一些个别“老教师”的“世故和圆滑”,他们是带着理想、带着热情面对一切。二是青年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理念、知识理论、学历学位的基础甚至是一种“天然的优势”,往往把即将要从事的思政课教学与研究想得、看得有些低了,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对于不少青年思政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想法准备了自认为是比较成分的教学内容,结果一到真实的课堂、面对“不可思议”的学生而成为“独角戏”之后,不少教师的职业热情往往会大大受挫,积极性会迅速降低。
所谓的“焦虑”,是因为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后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新的话语环境,与他们在当学生的时候面对的要求完全不同。大多数青年教师入职之后不得不面对定岗与考核的要求:完成多少教学任务、发表几篇核心论文、申报一定级别的项目等,因为这些要求往往是与今后个人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指标,而且每一项工作对于刚刚走入岗位、开始独立(原来的学校、原来的导师慢慢距离越来越远了)要完成这些高难度的工作,对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而言能够在有限有效时间内完成的往往是凤毛菱角,这就带给了青年思政课教师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入职后,要成为一个单位的核心骨干、要在学院各项事业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还不多,因此,从教学上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不是学校学院的要求高,而是党和国家对于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要求更高了),既要符合思政课在政治上、宏观上的要求,也要十分重视在具体的课堂上如何讲好课的压力,这种压力一是会来自于各级听课,有时候被听的一节课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几十号人的职业声誉与工作成效,也会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发展(当然,我的一个观点还是要给青年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和耐心);二是青年教师朋辈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压力更大,如果同样作为青年教师,他们之间发展的平衡性好一些的话,问题并不怎严重;恰恰的是有些人跑得相对快乐一些,发了论文、申了项目,尤其是在各级教学竞赛中获得了好的成绩,致使一些人坐不住了,心态变得焦虑了。
一名思政课教师,处于兴奋和焦虑之间的两种心态和情绪,如果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不能够做一个适应性的调整的话,无论是主动的“急于求成”,还是迫于各种压力的“急于求成”,都可能会是青年教师在职业规划、工作安排、主攻方向等问题上,容易走偏、走弯路。因此,好的学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能够做到有规划、团队建设思路清晰、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需要的引导案例和经验案例进行分享,这非常有助于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更加“立体化”地认知职业、认知岗位、认知工作。如果没有好的思政课教师培训的规划的话,就会使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就犹如大海中漂浮的一叶小舟随波逐流、完全是撞大运的发展模式。这是任何一个学校、任何的马院和马学科团队建设所愿意看到的景象。所以现在各种各样的青年教师成长的培训简直是“多如牛毛”,有学科的、有教学的、有师德师风的、有职业道德的、有能力素质的、有资格身份的,应有尽有,似乎大家跟着这样的节奏,个人的职业成长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殊不知上述的培训只是共性的、通用的,提供的菜单并不能针对教师个人发展而“量身定制”的菜单。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尤其是我们的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站稳讲台、让自己成长的更快一些,尤其是要尽快地“脱颖而出”的话,就应当在具体熟悉课程准备上课之间要把有些问题思考清楚(因时间关系,我只提出问题,暂不做回答,因为每一个人的想法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因为这些问题影响教师对思政课以及思政课教学的认识,并由此决定了他对于课程教学的处理以及在教学中精力的投入:
第一,你个人对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态度。因为,一个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主要是已把它仅仅作为一个职业、一门课来看待呢,还是将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甚至与自己的“三观”、乃至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的一个事业来看,也就是你是从内心真的喜欢和相信还是出于一种找工作和职业的要求。这话说起来有些“空”、有些“大”,但是当若干年之后在后头梳理你当初的选择及结果的时候,它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我从教三十多年来至今,在事业的发展上也是一波三折,在学术的道路上研究方向分散,绕了很大的圈子又回到原来的方向;与我同龄同年代的、当前在事业上成果卓著、甚至成为大家的,大多是那些几十年长期坚持和坚守的结果。我个人有一点还是坚持的,就是始终没有放弃思政课教育教学,即使中间也搞了若干年的管理学科,我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思政育人与管理学科的结合,使得我成为高校马院思政课教师里面为数不多的带队获得过“创青春”全国挑战杯竞赛金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的指导教师,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和教育部大学生“双创”“万人导师库”专家。因此,从进门选择开始,希望青年思政课教师能够做到坚持、专注。
第二,你个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从一般教学学的视角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高等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都有明确要求的课程,与所有的课程一样,必须体现的是科学性、规律性、规范性的要求。但是,我们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带有与高等教学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不同的特殊要求。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尽管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其未来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本钱,但是,一个要成为对于社会的有用之人,除了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之外,人的品德修养、特别是职业的道德与对国家的忠诚更为重要,后者出了问题,纵然有天大的才能,很有可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造成更大损失的“废材”。思政课就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否则党和国家绝不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没有经历过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年代的青年教师,是无法理解今天对于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和给予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青年思政课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对思政课建设的认识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学习全国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高度,个人对于思政课的理解就与当前关于思政课的政策话语就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从而增强思政育人的责任与使命。
第三,你个人对于由学生身份向教师的转变的适应程度。入职做一名思政课教师,除了极少数人在读研、读博之前有过教师经历的之外,绝大多数刚刚入职的青年思政课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没有从教的经历,这些年我参加了太多的新教师聘任试讲,他们一张嘴就立刻能够判断出他们是否有教学的经历。这里所说的身份的转变首先不是指的是从事的工作,而是指的是肩上承担的责任。在校读书期间毕竟是个学生,尽管他需要对自己的父母家人负责,更主要的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但是,成为教师之后,则更需要对社会、对学生、对学生家长负责。因为自己成为“培养人的人”了,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师责任的名言警句,比如,“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等等。因此,青年教师尽管入职之后会有自己的规划、自己的路,但是首先必须解决“是否做好了当一名教师、当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的准备了吗?责任是做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讲意义和责任更加重大。
第四,你对于从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的转变的适应程度。青年思政课教师入职后,与那些已经走入职场的同学、同伴所不同的是,自己仍然留在了自己较为熟悉的校园环境中,这给一些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带来一种错觉,那就是以为自己会很快适应或者不需要有太大的转变就会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真的是一种“错觉”。在读书期间,自己习惯了的在导师的指导安排下写文章、做项目的环境,习惯了“宿舍——教室——研究室”的简单的学习工作场景,但是随着自己角色的改变和所承担的任务的改变而改变。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特别是当前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高度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各个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的缺乏是一个硬梗。因此,青年教师一入职,在没怎么经过“训练——备课——反复打磨”等基本程序的情况下,就被安排较多的教学任务;同时,不仅要求要站得住讲台、还要按照思政课的要求“讲准、讲透、讲活、讲信、讲好”思政课,这需要青年教师迅速地从学习研究环境完成面对学生站稳讲台的环境转换,这种压力绝不亚于写论文、发文章的压力。我个人认为,这是青年思政课教师必须顶得住、而且要迅速适应的“职业适应期”,而站稳讲台、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是这一时期的重点,我也见过许多青年教师因不适应教学环境的要求、教学效果不好而产生对教学的心理障碍甚至教学恐惧的事例。
第五,你是否适应了由于各种变化带来的话语的转换。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正是因为其特殊的性质,要求涉事不深的青年教师从已入职开始就被要求到一个很高的起点之上,即所讲的思政课要求达到“政治上有高度、理论上有深度、宣传上有力度、表达上有温度”,尤其是在育人效果上要求“效度”,这对于几乎没有什么教学经历、甚至还缺乏人生体验的青年教师来讲几乎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其实对于老教师而言也难以达到),但又必须按照这个目标前进。现在的思政课堂上,各种各样身份的听课者络绎不绝、评价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近年来除了在思政课各种竞赛中展露出来的一些佼佼者之外,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评价总的说来“评价不高”,其实这也很正常。从思政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视角来看,“打铁还得自身硬”,地位的确立都是靠奋斗拼出来的而不是靠政策照顾来的。因此,思政课青年教师应当尽快熟悉教育教学的要求、探索教学的规律、尤其是思政课的要求和规律,尽快地从自己所熟悉的研究性的“学术话语”、有些仅仅是背诵的“书面话语”向符合思政课要求的话语体系转变,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宣传话语”和学生喜闻乐见、听得明白的话语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进而不断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