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政课教师接受一门或多门教学任务后,首要的任务是要找到课程对应的教材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上新课的老师和使用新教材的时候。
任何一门课程尽管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课堂讲授中,并不是由任课教师可以随意教授和发挥的;而规范教学活动主要靠的是教学大纲和教材。虽然整个教学活动并不是教材的翻版,但是完全脱离教材的教学是有问题的,尤其是思政课。
在多年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我想大家已经或者会逐渐了解思政课的课程属性与课程定位,它与专业课、通识课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思政课体现的是其“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特征,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显性育人的课程集合。“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就决定了思政课带有与专业课不同的属性:从育人要求上体现了思政育人的“重要性、目的性和方向性的统一”;从育人科学上体现了思政育人的“规律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统一“;从育人成效上体现了思政育人的“创新性、导向性和统一性的统一”;从育人主体上体现了思政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从育人管理上体现了思政育人的“政治性、规划性和协同性的统一”。
对于思政课而言,有时候衡量一名教师对对于课程的把控情况,并不仅仅看教师个人拥有的知识量、读过多少书,这也是我们不少的老师总是习惯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尤其是喜欢引“原著原文”,但学生反响很平甚至适得其反的原因,学生更喜欢能够贴近他们生活、能够真正“释疑解惑”的教师或者课程,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能够深谙刻思政课本身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又能够将这种要求通过教师的“表现”传递给学生,这一过程难就那在两头:一是对课程的理解准确到位,二是面向对象讲述准确到位,在“想讲好”到“讲得好”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作为教师要么就得想办法架桥、要么就得想办法找船、要么就得想办法绕路另辟蹊径、要么就只能够待在沟边原地踏步。由于每一位教师的天赋才能、尤其是努力程度的差别,就造成了同样都要面对这些问题、同样都得经历这样的过程,但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差距很快就拉开了很大的距离的事实现状。
因此,前面讲的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关键是落到具体的事儿、具体的人身上有时就不大清楚了。站稳讲台是一名教师的最基本的职责与能力的体现,尤其是对于全国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因为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工作不是建学科而是怎么在思政课实效性的问题上有所建树和突破。而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从教学上突破个人职业发展瓶颈的路径与可能性要比在学术、学科、科研方面要快一些、概率要大一些。所以,我个人也真心希望年轻的思政课教师成长得更快一些。
那么,有老师就会问到,学习教材、研究琢磨教材离讲好思政课还有多大的差距?或者我们从教材上琢磨些什么事儿呢?
第一,思政课教材的特殊性是由思政课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思政课教材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它与所有课程的教材有着上述所描述的教学的共同特征,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参考、是管理者规范教学的标准。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与一般课程教材注重理论与知识的不同在于,思政课教材首先是体现在它的政治性与思想性。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对青少年一代全面发展、特别是价值观塑造与价值引领的主渠道,是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对青年一代侵袭的防火墙和清洗剂,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而衔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或介质就是教材。笔者三十余年的思政课执教过程中,也亲身经历过思政课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混乱的状况。实施思政课教材统编制度,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思政课建设与管理的高度重视,也是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从2008年全国实施思政课教材全国统编、全国统一使用“马工程”教材以来,把对“统编教材”使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检查各个高校落实中央政策的重要检查指标。
第二,从教材中去了解不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主要要求。比如,“原理课”主要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世界的能力。“概论课”主要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四个自信”。“纲要课”主要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而“德法课”则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等等。研究生的教材同样也有这样的要求。尽管这样的要求很抽象、很笼统,但我们在承担某门课程的时候,上述的要求(设课的目的)至少应当了解。
第三,思政课教材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教学使用中的特点目前全国高校思政课统一使用由中央审定、集中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的“马工程”思政课教材,主要起到了保证了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方向;保证了思政课教材的思想高度;保证了思政课教材的理论水平;保证了思政课教材的规范统一的作用。但是,作为拥有几十年思政课教学经历的思政课教师,自己在教学中也曾经遇到过使用教材和具体教学实践关系的处理中的问题。因为,再好的教材,都不可能让教师在教学中直接采用。这是因为:
思政课教材是按照学术的逻辑、学术的语言进行编写的,虽然它在保证了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学术架构的完整性。但这种学术范式、学术话语与真正的教学话语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与当前思政课的高标准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同时,教材的编写往往是注重了通用性而考虑不了特殊性,全国各种类型的院校和学生使用通用的教材,本身就要在教学中实施再造。教材因篇幅有限,不可能将更多的教学资源融入其中,而且作为教学遵守之纲,凸显的是基本的规范,容易造成教材的问题意识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需要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方面下功夫。
第四,从教材中去了解自己所承担课程的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前面三点更多地涉及到的是对于思政课的认知、理念方面的“形而上”的内容,有时候教师可能不不一定过多地关注,因为它对于直接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直接的帮助。客观地讲,我们现在一些青年教师无论是在做学问还是做教学上有些急功近利(当然改变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所知),他们更在于直接上讲坛、迅速掌握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技巧、策略方面的操作层面的东西。而对于从教材研究——教学设计——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资源选择——课堂讲授——教学反思——同行学习等诸多的教学环节投入精力不足、研究不透、环节省略,因为他们一是轻视了教学、二是不愿意投入过多、三是投入了得不到认可等。因此,真正读熟教材、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应用教材的教师并不多。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什么不能脱离教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规范思政课教学。统一教材的目的就是要规范思政课教学、防止思政课专业化和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因此,用统一的思政课教材来规范讲什么非常有必要。二是指导思政课教学。思政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育人来讲,则必学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和态度,属于“显性的”。国家作为设课者,就是要通过规范规定内容、与时俱进地增加新的内容,其中必然要通过进入教材的内容的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既定的育人目标。三是学理与道理的有机结合。一本好的教材,一定是能够将事理、道理和学理有机统一,而且带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比如“毛中特概论”教材中,涉及到军队建设、外交、港台等专业性政策性极强的内容,不是教材的编写者可以任意发挥、各种观点随意碰撞的,而是集规范性、理论性、趣味性、思想性、实效性的综合。因此,老夏作为一名年纪稍长一些的思政课教师、尤其是有着二十教学管理者身份的思政工作者,第一绝无“倚老卖老”之嫌,因为我做的一些分享和交流的工作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于我个人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二是我自己三十多年不仅在讲课,我也作为思政课教学管理者的身份,研究思政课建设的政策、听课观课研究教学问题,同时我也一直在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先后承担省级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其中重点教改立项三项,也许是我有些“杞人忧天”,低估了当下思政课教师的能力与水平,讲问题多了一些、肯定成绩和优点少了一些,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快或不满”,但我绝对是诚恳的、诚心诚意的希望青年教师尽快的成长。我认为要认识课程、准备课程、讲授课程、展示课程,最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就是要研究好教材、尤其是思政课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