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映江淮,云上忆英魂”之四:为国捐躯浩气长存——记王道明烈士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09 浏览次数:10

“星火映江淮,云上忆英魂”。大家好!我是本期的宣讲员李潘。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从涟水县成集乡走出来的革命勇士——王道明。

1907年2月13日,王道明(原名王以曾)在涟水县出生。他8岁入学,后来考入了淮阴绳武高小和初中。就学期间,他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立志要革命救国。1926年,当王道明初中毕业时,他的老师王勉之为他取号“道明”,寓意革命道路光明。从此,他便以号为名,踏上了寻找光明的征途。

毕业后,王道明回到家乡,自办叶官庄初小,教书育人,传播进步思想。北伐战争期间,他备受鼓舞,带领学生游行宣传,成为了革命的播种者。当涟水有了共产党组织后,他更是积极向党靠拢,最终在192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中共涟西区委委员。

王道明还是个多面手,他既能教书育人,又能组织革命斗争。在国民党统治区,他利用社会关系,担任了跨河乡乡长,表面上为国民党效力,实际上却在为党的地下工作服务。他巧妙地周旋于敌我之间,保护了许多革命同志的安全。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道明更是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发起组织联庄会,发动群众抗日,镇压土匪头子,破坏敌人的通讯线路,袭扰下乡“扫荡”的日伪军。后来,他率领联庄会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第八团,担任四连连长,后升为四营营长。在战场上,他英勇无畏,被称为“红铜钢”。

1939年夏的一个深夜,王道明带领短枪队奇袭涟水北门外的炮楼,俘虏了伪军的一个小队,缴获了部分武器弹药。同年秋,他率领战士们化装成老百姓,利用青纱帐作掩护,突袭伪军在二塘一座桥头筑上据点,一举毙伤伪军六人。1940年初,他还出色的完成接地委书记杨纯来淮海区的任务。

然而,在1940年春节前夕,王道明率部伏击日伪军时,不幸中弹负伤。他忍着剧痛,指挥战友们分散突围,自己留在最后打掩护。最终,他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

1943年10月,跨河区抗日民主政府在王道明家乡召开追悼大会,建亭立碑纪念王道明等烈士,亭内悬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的横匾。涟水县人民政府于同年决定将烈士的家乡命名为“道明乡”(今道明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王道明烈士,就是我们的英雄和先锋。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王道明烈士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