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党的精神谱系,献礼党的二十大”之七:塞罕坝精神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1-11 浏览次数:293


同学们好,这里是淮安高职院校宣讲党的精神谱系,献礼党的二十大接力讲第25站,今天讲述的主题是:塞罕坝精神。        

在河北省的最北端,有一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可是,谁能想到,半个多世纪前的这里竟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

从荒漠变林海是塞罕坝精神的“绿色接力”。

什么是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意味着什么?从一代又一代人的“绿色接力”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地林场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队伍,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在荒凉了近半个世纪的塞罕坝植树造林谈何容易?因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1963年的塞罕坝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又一次造林失败,动摇了人们的信心。

时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的王尚海下了决心要提高造林成活率,他带领职工在距离林场办公区不远的马蹄坑开展了一场“马蹄坑大会战”。他和大家一起啃着窝头、喝着冰雪水、住进窝棚,憋足了劲,一定要把树种活,这次“会战”共栽植落叶松516亩,成活率达90%以上,王尚海激动地跪在山坡上,泪流满面。忠于使命的精神贯穿王尚海的一生,去世后遵从家人遗愿,把骨灰撒在塞罕坝。伴他长眠的落叶松林如今叫“尚海纪念林”,成为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地。

刘军和王娟夫妇是住在林场深处的防火瞭望员,他们白天每15分钟要通报一次林区火情,重点时期夜间每1小时通报一次。长年与寂寞为伍,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待就是20多年,他们身体力行的继续传承着老一辈造林人的初心与使命。

在塞罕坝有句老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如今,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年轻建设者们不断进行着绿色接力。在新时代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继续让“塞罕坝精神”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精神作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高度概括。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作为新时代的同学们,我们能为传承塞罕坝精神做些什么呢?我想在学习上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保护环境,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就是对塞罕坝精神的最好传承。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关心的大事,我想塞罕坝精神也始终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