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夏与青年教师谈思政课教学(14)——观课有感:思政课教师的视野不能只停留在思政的圈子里!

作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夏永林教授 发布时间:2022-03-29 浏览次数:418

今天上午,受西工大马院的邀请,线上观摩了该院十三位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展示,各有千秋,反映了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只是受时间、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在与会的点评专家的意见中,也都提出了每一位教师的课程进一步提升的建议。由于听过的课程太多了,我也仅仅是将其视作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一次教学演练。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最有启发的却是最后总点评人,来自西工大的国家级教学名师葛文杰教授的富有启发性的点评,极大地开拓了我们思政课教师的视野。

作为工科背景的国家级教学名师,葛教授没有对所有教师的讲课内容进行点评,但是却能够站在所有课程之上,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经常犯、直接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由于我自己也被其观点和内容所吸引,“代入感很强的”,也没有能够仔细地记,也没能录下了进一步学习,但是我从葛教授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看出,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除了他本身在其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外,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系统、方式方法创新以及注重学生的获得感方面,是一个总体的思想思路体系。比如他所提出的任何课程都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方法手段”——“教学成效”形成有效活动的“链条”和“闭环”的观点,特别是结合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应当以“三个中心”为牵引的教学理念,一是立德树人为根本,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注重能力培养等,特别是在新工科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应当从“教”要向“导”转变,要多学科交叉,思政课也不能仅仅在“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等一些抽象的概念上教育学生,应当更多地与科学、与学校及学科特色相结合。当下我们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已经将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育人元素的理念和积极性动员起来了,让其向着思政育人的方向、至少是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方向转变。但是,我们的思政课教师,是否有从科学、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来使我们那些抽象的育人概念落实落地的意识呢?我当时就发了一条感慨:“大师就是大师,我们思政人不能老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娱自乐!拓宽视野和思维很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其中就有一条“视野要宽”。因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需要有讲好某一门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更需要从理论功底和综合素养方面比如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尤其是“四史”等方面的积累,而不是使自己的思维、视野被自己获得学历的学科、自己所讲的某门课程、自己所在的思政课领域所限制。我们让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师都要树立立德树人、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凸显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而我们思政课教师是否梳理了主动与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共同育人的理念呢?我们是否陷于我们自己的学科,我们的话语、我们的学术、我们的行为全部都陷入了狭窄的范围中。做好一件工作,理念有时要比行动更加重要,视野有时候比知识更加重要。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我们今天所要进行的思政课教学创新与改革,最根本的是要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固有的思维的限制,这里面向其他学科、其他专业领域、向专业课教师学习,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思政课教师的思维逻辑完全只是在我们的“小圈子”中,我们接触的人、我们干的事除了思政课领域再无其他的话,想要做到真正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

那我自己来讲,我之前所接触过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思考如何讲好思政课是有一定的思路与方法的启示的。我自己做微信公众号,就是受到了有理工科背景的武汉大学的陈训威老师的启示与指导。试想一下,我没有偶尔的外出交流、没有碰到过陈训威,我只是在我们的小圈子中、紧盯着我们的教材、课程,应当是不会有今天的结果。交流有时是思维的交流与启发,对我们思政课教师研究教学、讲好课程,是必备的环节与基本功。

所以,我们思政课教师的视野不要天天停留在我们圈内的报告上(其实有些报告的重复性很强的。如果要听报告的话,像刘同舫教授这样的每次听都有不同的收获、有不同的启示的高水平报告多听一些,不要什么报告都去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选择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收获会更多一些)。只有跳出思政课再来看思政课,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找到破解专业性极强的非思政课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困惑和认知痛点,而不能像对待马学科专业的学生、用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的语言和思维去讲思政课,那样的话,我们的课程真的就会成为“独角戏式”的自说自话了!